乙未年仲夏的一天,笔者随同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同志,来到千年古刹云门山大觉禅寺(简称云门寺或云门禅寺),拜访了市政协委员、云门山大觉禅寺方丈释明向法师。品茶说禅当中,明向法师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他与佛源长老、与云门寺的因缘。
出世精神
释明向法师,俗姓黄,名向阳,1968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西阳龙坑村。明向法师自幼贞敏好学,善良博爱,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患病百姓去除疾苦。1986年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后,如愿考上了上海铁道医学院,199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就职于广东省韶关铁路医院内科。
多年的从医生涯,使他看透了生老病死。面对无情的疾病,也让他体会到了医术的无奈。1991年底,他来到云门山大觉禅寺礼上佛下源老和尚为皈依师,皈依了三宝。佛法中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
明向法师说,佛教就是教人行善积德,就如佛教中常说的一句话:“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为众生祈求幸福,也是佛教界的工作之一。僧人通过佛法讲座,使听讲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又通过其本人的放生、拜佛、诵经等来破除人们对物质的无穷无尽追求,使其心态得到平和,减小心理压力,减少业障,解除心灵痛苦,使身心得到健康。
1997年底,他放弃了晋升的机会来到云门寺体验出家生活。次年依佛源老和尚剃度出家。出家后,受到佛源老和尚的亲自指导,佛法造诣迅速提高。他勤勤恳恳地研习佛学,修习各项仪轨,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受到高僧大德们的一致赞扬。除了潜心持戒外,他还担任云门寺客堂照客,待人接物有礼有度,深受居士们的喜爱。1999年,法师于云门寺受具足戒,之后历任云门寺堂主、副寺、会计等职务,其工作的严谨态度,得到了僧众的一致认可。2002年,明向法师被任命为云门寺西堂代方丈。2003年
云门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和海内外四众弟子的关心支持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僧去寺残”的凄景惨况中重新复建并逐步兴旺起来。在佛源老和尚呕心沥血的操持下,云门寺发展很快。近十多年来,云门寺在明向法师的住持下,内秉祖师严谨家风,农禅并重,冬参夏学,兴学育僧;外扬爱国爱教美德,慈光普沐,扶贫救困,致力善举。千年古刹如今道场井然,道风纯正,僧团和合,早晚课诵,参禅打坐,讲经弘法,慈悲赈灾,爱心放生,宗风远播,声誉遐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
入世事业
明向法师介绍,自唐代以来,“农禅并重”思想已成为中国禅宗的核心,是将禅宗思想和禅修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独特的修行方式。农禅,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寺院的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农禅并重”的中国禅宗文化重要传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农禅传统在大陆被摧毁。随着中国落实宗教政策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云门寺僧侣致力于恢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是中国目前仍保留此禅宗传统的两大寺庙之一。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一千多年前布袋和尚《插秧诗》如是道。当前,云门寺拥有水田50多亩、菜地60多亩,由寺内僧人耕作。每年农耕季节,明向法师亲自带领僧侣和信众下田劳作。明向法师称,自古以来“农禅合一”保障了僧侣的生存所需,使法脉延续至今而不断,是禅宗文化的“活化石”。
明向法师说,古代中国,不事生产的寺院在和平时期能正常发展、传承法脉,但遭遇战乱或自然灾害时,僧侣不劳作连生存都无法保障,更别谈修行传法了。禅宗提出“农禅合一”,让僧侣们耕作,一方面保障了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修行悟禅,学会勤劳和惜福。明向法师介绍,水田一年两造,收获的水稻和蔬果足够供应寺内三四百名僧人及居士食用半年,云门寺还划分了一块菜地,给该寺佛学院学生耕种,每个班的学僧们每周起码要下地干活半天。佛家倡导众生平等、不杀生,云门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自有高招。例如,他们会往田地里撒石灰和灶灰防虫,并用有机肥种植,这些有机肥有的是他们自己沤制的。
云门寺由六祖惠能大师下七世弟子文偃禅师于公元923年所建。上世纪40年代,历经风雨战乱的古寺残破不堪。1944年,近代佛门泰斗虚云大师在重修南华禅寺后,应军政要员李济深、李汉魂等礼邀,续修云门寺。后来,他的入门弟子佛源老和尚接任云门寺方丈后,勤劳耕耘,重兴“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佛门禅风,云门寺因此中兴,在粤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享负盛名。
明向法师回忆说,他的师父上佛下源老和尚任云门寺方丈时,每当春种秋收,必定亲自下田;老和尚教导弟子们要惜福,有一次经过寺院厨房,看见一些扔掉的菜叶仍可食用,就让弟子们拾起洗净煮食。明向法师说,在禅宗里,农耕不仅仅是劳作,更是禅修的一部分,担柴、挑水、插秧、耕田等日常生活都可以体现禅的思想。
得益于“禅农合一”,云门寺解决了寺内僧侣信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传承并发扬了中国佛教传统文化,推动了云门宗的整体发展。近年来,云门寺坚持“藉教悟宗,农禅并重,学修并进”的禅宗道场特色,秉承农禅并重的祖师家风,以“体验农禅,参悟人生”为主题,连续多年举办“云门农禅”夏令营活动,旨在弘扬禅宗文化,为有志寻求佛法真理和体验禅宗丛林修行生活的佛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机会。
每年夏令营活动通过网上报名,吸引了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区近两百名佛学爱好者参加,其中大部分营员是来自内地和香港几十所高校的师生。期间,他们会在云门寺内进行为期7天的农禅生活体验,内容包括专题讲座、禅修指导、农禅体验、慈悲放生、诵经传灯等活动。为使营员们在佛法上得到切实的收获,明向法师每年坚持亲自给夏令营学员授课,还邀请外地高僧大德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学者为学员们讲授禅宗和哲学等有关方面知识。通过举办“云门农禅”夏令营活动,许多人懂得用佛法的智慧化解烦恼、调适心态,能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放下而不被压力打倒,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得到了佛法的受用。“云门农禅”夏令营因此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点赞。
从2003年升任云门寺方丈以来,明向法师继承佛源长老的未竟之业,在寺院建设、发展文教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明向法师积极主动争取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扶持以及广大僧侣信众的关心支持,不遗余力地妥善解决云门寺场所建设遇到的搬迁及土地、山林权属等实际问题,发动各方各界热心人士捐款捐物,推动了云门寺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改善了云门寺佛学院的场所环境和办学条件,新建了佛源老和尚纪念堂、寺院山门、寺前大型停车场等一批场所,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开光、庆典仪式和学术研讨活动。明向法师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注重加强道风建设,把传统僧侣教育和现代教学相结合,健全了一套“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学僧除修学佛教教理外,每日早晚坐香,并适当参加寺院出坡劳动,夏季三个月安居用功办道,冬季则参与精进禅七,使所学的佛学理论与日常修行实践相融合,让培养出来的僧才适应丛林的生活和未来佛教的发展。云门寺的有序建设和有关重大活动及其道风建设的显著成效,充分展示了寺院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的重大变化和充满生气的精神面貌。
今日的云门寺,不但维护了原貌,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崇楼杰阁,广厦层台,宝相庄严,梵刹清净,云门禅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京珠、广乐高速公路的相续开通,使其交通更为便利,由广州驱车前往,一路顺驰,也不过3小时,可抵云门祖庭。近年来,云门寺接待的国内外四众弟子、知名人士和旅游者达数十万人,还接待了大批来自美、英、法、日、澳大利亚、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尼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徒朝圣团及旅游者。现在的云门寺,既是弘扬云门禅宗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韶关乳源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海外联系活动的“窗口”。
利乐有情
“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佛教徒要农禅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研究佛学,研究哲学、科学、医学、音乐、书法和文学等;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以民间外交的形式推动国际和平和交往。”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强调的发扬人间佛教的三个传统,即: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往。明向法师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力,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多年来,在加强自我修持的同时,明向法师带领云门寺常住僧众、寺院学僧和广大信众,关心社会,奉献爱心,虽然生活“衣单”不多,但每年多次举办放生法会,经常捐款救助贫困大学生和失学儿童,援建学校,救济灾民,捐赠学校教学用品,参与我市扶贫开发、抗灾救灾、灾民重建家园工作,点点滴滴无不表达了佛家弟子慈悲爱物、利人济世的情怀。逢年过节,组织僧侣和信众为敬老院的老人送米、衣服和钱物;2006年7月,台风“碧利斯”肆虐粤北,明向法师带领僧众为灾民送上食用油、大米等生活急需物资,还为灾民重建家园捐资出力;2008年正月粤北发生冰灾,明向法师带领常住来到京珠高速公路为滞留旅客献爱心送温暖;据统计,仅2010年至2014年云门寺向我市“6·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明向法师和云门寺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社会各界的好评。在今年7月1日我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总结动员大会上,云门寺被授予“2010年至2014年韶关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社会组织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对此,明向法师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做好自己分内事,发挥利于社会的正能量。”身为政协委员,明向法师对当好政协委员有着独到的感悟。多年来,明向法师积极参加政协履职活动,并通过提交提案等诸多方式,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推进佛教文化事业发展。如在推进关于云门寺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提案办理工作中,明向法师积极配合党政部门,亲力亲为,狠抓落实。明向法师提交的政协提案《关于恢复重建沩仰宗祖庭正觉寺的建议》,得到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采纳,相关落实工作正在有序有效推进。
明向法师介绍,佛教禅宗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传至六祖惠能光大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宗派。六祖惠能之后分化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素称“一花开五叶”。沩仰宗为五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由唐代禅师灵祐、慧寂师徒开创,因其先后在潭州沩山(今湖南宁乡)、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和韶州东平山(今广东乳源)弘扬禅宗而得名。沩仰宗远播美国、韩国、日本及港台地区,国际影响深广。上世纪初,正觉寺湮灭于世,长期以来,宗教界、史学界对沩仰宗祖庭正觉寺的确切位置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我市党政部门以及有关文史专家经对相关文物和史料的考证研究,确认禅宗沩仰宗祖庭正觉寺遗址在乳源县洛阳镇白竹村。该遗址确定后,云门寺配合当地党政部门,积极参与正觉寺重建工作,目前基本完成征地、规划等工作,相关手续正在报批之中,此项目建设被列为今年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一花五叶,同根同源,弘扬佛法,义不容辞。明向法师说,加强对沩仰宗的研究,重建沩仰禅宗祖庭,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于大力弘扬禅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粤北经济和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明向法师表示,还将继续为之努力,不遗余力地做好自己力所能及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