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委员风采 | 为特殊儿童点亮成长之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2 字体:

为特殊儿童点亮成长之路

——记市政协委员、健再生(国际)有限公司创办人胡婕慧


图为胡婕慧参加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留影。图片由市政协提供

  走进武江区新兴路19号,智荟港康复展能中心的装修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为即将到来的启用做最后冲刺。这个专为孤独症、轻度至中度智能障碍及发展迟缓学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非营利性专业机构,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将为韶关市4-18岁特殊儿童提供全龄段、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这份对特殊儿童的关怀,源于市政协委员、健再生(国际)有限公司创办人胡婕慧的履职初心。“2022年任韶关市政协委员以来,我始终关注民生福祉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她回忆道,2023年走访基层时,一名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困境让她尤为触动,“当前,仅0-6岁孤独症患儿可享受国家医疗补贴,7岁以上儿童尚未纳入补贴范围,大龄特殊教育与康复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带着这份牵挂,胡婕慧在2024年提交了《关于强化韶关市特殊需求儿童全面服务保障的建议》。韶关市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通过高效沟通与协同推进,推动有关建议落地。“以全龄段康复体系建设为例,提案中提出的‘4-18岁康复中心’建议已在2024年底落地。”她介绍,期间曾与武江区政府、香港协康会多次沟通,最终促成智荟港康复展能中心项目在韶签约落地。  

  作为中心负责人,胡婕慧介绍,中心采用“香港教育模式+本地师资+地域特色”结合的康复体系,配备香港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社工及本地专业团队,精准填补韶关7-18岁特殊教育服务空白,启用后还将为本地提供120个就业岗位。  

  2024年韶关市入选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2025年韶关市被列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作为试点城市,韶关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是专业人才瓶颈。”胡婕慧表示,全市持证特教教师仅120人,且流失率达15%,为此她建议加强师资建设,联合高校开设定向培养项目,并探索香港特教康复师跨境职业试点,以此推动孤独症群体从“生存保障”向“发展赋能”转型,让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涵在特殊群体关爱中真正落地生根。  

  “当我们把特殊儿童培养保护到18岁时,就会想18岁之后他们去向哪里。”带着这份长远考量,胡婕慧借鉴国外“农疗”经验,结合韶关农业特色,在南雄、始兴、翁源及新丰建设蛋鸡养殖场,打造高端鸡蛋品牌“大村里”,目前已实现蛋鸡规模化供港。“轻度孤独症患者可以从事鸡蛋装捡等轻量工作,这既能助其融入社会,也能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作为特邀界别的港澳委员,胡婕慧还积极为韶关文旅发展牵线搭桥。“韶关旅游资源丰富,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尤其是海外人士。”2023年11月,她组织香港旅行社“东主会联盟”60余名创办人开展“三天两夜韶关踩线团”,直接促成“丹霞山-南华寺四日游”专线开通,首年便吸引香港游客超2万人次。此外,她促成香港YMCA青年会研学团与韶关中旅达成合作,通过组织系列研学活动,助力青少年国民教育走深走实。  

  “9月智荟港康复展能中心运营后,我们计划每月组织10名特殊儿童赴香港,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胡婕慧说。  

  胡婕慧还长期投身慈善公益领域,牵头创立“爱不孤独慈善基金会”,通过整合资源,联动香港、台湾及内地的爱心歌手与演艺界人士,以“爱不孤独”为主题,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巡回公益演出。“我投资了黄品源韶关演唱会,接下来计划邀请香港演艺界人士举办3场慈善演唱会,为特殊教育筹款。”她说。  

  “既然选择了去做这个事,就用心做好它。”谈及未来,胡婕慧表示,“我会继续架起香港资源与韶关本土的沟通桥梁,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怀,在特殊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来源:韶关日报 吴嘉宁